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的《诫子书》云:“夫君子之行,静以修身,俭以养德,非澹泊无以明志,非宁静无以致远。夫学须静也,才须学也。非学无以广才,非志无以成学。”此文虽是诸葛亮五十四岁时写给八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,却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。“非澹泊无以明志,非宁静无以致远”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,用现代的话来说,就是不把眼前的名利看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,不能静心修养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。《老子》有云:“恬淡为上,胜而不美。”后世一直继承赞赏这种心神恬适的境界,淡泊是古老的道家思想。就老庄学说而言,“形似槁木,心同死灰”是身心修炼必须经历的一种状态,是从旧到新,是一种“大死一番,大活现成”、脱胎换骨之后可进入“观音观自在,水上鸥,花间露,作如是观”的自然清新鲜活灵动的生命状态。这便是认识后再践行的格局。
高阁高悬,低阁低悬,僧在画中看画
远峰远刊,近峰近刊,人来山上观山
此联为近代人杨慎题于云南巍山圆觉寺的楹联。
上联“高阁高悬,低阁低悬”,是自然景观。僧侣在寺内观景如画,本身僧侣观景又是一幅更远的画,所以说“僧在画中看画”。下联“远峰远刊,近峰近刊”,写出巍宝山是山外有山,重峦叠嶂,人在山中行的景象。此联妙处在于僧在画中观山又在画外赏景。人在画内画外进出自如,如神游一般,这便是华严宗的圆融思想。
华严宗的基本理论是“法界缘起”说,其创立者是唐代僧人法藏,因以《华严经》为其主要经典,所以称为华严宗。
所谓“圆融”是指一事物只有联系其他事物才有意义,只有处于特定的关系中才能成立。圆融思想是华严宗教理之核心内容,是该宗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方法论,是它处理一切问题的总原则。此宗认为世间万象,均是由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构成的。这两个方面互相依赖,相即相入,圆融无碍。唐朝永嘉年间玄觉禅师的《证道歌》中有云:“一性圆通一切性,一法遍含一切法。一月普现一切水,一切水月一月摄。”形象地表述了事理圆融无碍之境。事与事的融通和谐、互无妨碍,便可实现有容乃大的境界,就像僧在画中看画,就是一幅无限广阔的画卷。
华严宗的圆融思想犹如百川,以入大海为究竟,一切法门以入华严法海为归宿。《庄子·秋水篇》有云:“天下之水莫大于海,万川纳之。”海纳百川,有容乃大。海之所以浩大,是因为其能容一切河流之水。人的心胸也应如大海,在宽容了他人同时也升华了自己。历史上很多大家都怀有豁达的心胸。宋朝的文学大家苏轼在遭“乌台诗案”后死里逃生,流放海南期间还以酒为乐,以“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”的心态诚挚待人,才使得他的政敌也为他的宽阔襟怀所感动。苏轼圆融了太多不和,才使得他免遭杀害之祸。
圆融如海,容纳百川;圆融如山,容纳荆棘;圆融如风,微醺大地;圆融如雨,滋润万物。
挂角何时,偶为岭上主人,犹想象千秋风度
举头欲问,何许山中置我,试管领万树梅花
此联是大庾今江西大余,云封寺的楹联。云封寺亦名挂角寺。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有诗赞誉大庾为“大江东去几千里,庾岭南来第一州”。大庾,亦是先贤教化的儒雅之邦, 因宋明理学声播世界。此外,大庾有一条千年古驿道,因自古广植千亩梅树而称梅关古道。每到寒冬腊月,岭梅斗雪盛开,漫成了一片花海,万树梅花竞放。联作者于古道岭梅初放、暗香盈径之际,花下顾盼自诩,以为岭上主人,思绪开放自如,一片禅意盎然。
“犹想象千秋风度”中的“想象”,为千余年前有关羚羊挂角的禅宗公案。羚羊是非常具灵性的动物,它知道它的天敌会依据它的脚印而猎捕它,于是夜间睡觉时挂角于树,脚不着地。天敌寻不到它的足印,只得无功而返。禅门高僧用羚羊挂角来隐喻禅道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道理。
用羚羊挂角比喻空灵玄远,出于宋朝严羽《沧浪诗话·诗辨》:“诗者,吟咏情性也。盛唐诸人,惟在兴趣,羚羊挂角,无迹可求。故其妙处,透彻玲珑,不可凑泊。”他还用“空中之音、相中之色、水中之月、镜中之像”来形容这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空灵玄远的诗境。真正实践羚羊挂角式的传道法门的是义存禅师和道膺禅师。宋代释道原《景德传灯录》卷十六载义存禅师示众语谓:“我若东道西道,汝则寻言逐句;我若羚羊挂角,你向什么处扪摸?”《景德传灯录》卷十七载道膺禅师示众语谓:“如好猎狗,只解寻得有踪迹底。忽遇羚羊挂角,莫道迹,气亦不识。”此处义存禅师和道膺禅师就是用羚羊挂角式的法门方式传道,后人们将其理解为禅宗用语,比喻不涉理路、不落言筌的妙语 。禅宗有语“言语道断,心行处灭”,其意为言语的思路彻底断绝,理智的心思彻底泯灭,开悟便开始。禅宗以“羚羊挂角”来比喻意境超脱,不着形迹。
开悟的前提是要有悟性,要有开悟的导向。悟性和慧根一词有异曲同工之妙。观达真理,称为慧;智慧具有照顾一切、生出善法之能力,可成就一切功德,以至成道,故称慧根。《孟子》上道:“君子深造之以道,欲其自得之也。自得之,则居之安;居之安,则资之深;资之深,则取之左右逢其原,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。”自得才是悟,悟就是自得。开悟的境界是自己修炼的结果,别人送不来也取不走的,是物我两忘、天人合一的境界。如此联中所喻:举头问天,是谁将我置于山中,与千树古梅为伴,与天地万物合一?
观空有色西江月
听潮无声南海音
这是一句广为人知的佛家妙语,其横披为“大慈大悲”。晴夜苍穹,夜色静好,空空如也中有色相楔入的是西江之上的一轮皓月;月色如华,波光潋滟,一片静谧之中,倾听潮水妙演圆音,使人悟道的无声之声是南海的佛音。
禅宗有语:“空即是色,色即是空,色空不二。”道家也言:“无即是有,有即是无,有无一体。”此联中充满了这一妙趣。
一片空空如也的晴夜之中你看到色相,这色相即是西江之上一轮皓月,空无法自我表现;夜色因为明月而更空灵深幽,明月是色,色依空而生,明月凭借夜空而皎洁。是谓,空不离色,色不离空,空在色中,色在空中。
南海音是佛音的代名词,是南海观音菩萨所传福音。传说观音在普陀山听海潮音而悟道。普陀山是观世音菩萨显灵说法的道场,因地处东南海滨,所以中国人又称观世音菩萨为“南海观世音”“南海佛祖”。《 妙法莲华经·观世音菩萨普门品》中记载,观世音菩萨以大慈大悲为德性,身受苦难的人只要念诵其名号,“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,皆得解脱”。
佛音是无声之音,所谓“大音稀声”,但无即是有,有即是无,有无一体,南海佛音蕴于潮声哗然之中,哗然潮声衬托佛音无声。本身不可听闻的佛音,其实无所不在,无时不有,对于善听之耳、善悟之心,佛音在一切天籁之中,恰如宋代东林常聪禅师言“山河大地,常演圆音”。
我喜欢独自登山,听着落叶触地声、清风入树声、虫鸟呢喃声,这一切天然淳朴本真的声音,远胜过ipod里的嘈杂浮躁。所以,禅宗于我,是一种方法论,是一种人文思想和情怀。它带领我回到大自然中去,如同回到童心一样。
得道成佛于我,就是亲近自然、回归本真,从而远离功利机巧,享受无穷的清纯人生乐趣。
近代明度禅师说:“真正会听的人,要听无声之声;真正会看的人,要看心内的世界。”
星云大师亦云:体证观音的智慧,洞悉世事,时时反求诸己,不要让心在五欲六尘的外境上流转,就不会起惑造业,频生无明烦恼。
继续阅读请关注公众号《半字书香》回复书号【20861】